沙苑牡丹现代农业观光园地处全国重点镇——官池镇西里村村南,由大荔县官池镇鑫农绿色农业合作社投资建设。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800亩,计划用5年时间(2015年—2019年),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分两期建成一个以牡丹栽培、种羊养殖、时令果蔬种植三大产业版块为基础,牡丹产业区、农耕文明体验区、社火文化表演区、旅游产品区、娱乐休闲项目区和循环农业辅助区六大功能区为支撑,融产业发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度假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主题庄园。2015年5月,园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防沙治沙 基础先行
“产业要发展,治沙需先行”。作为全省治沙“一片一点”中的一点——内陆沙漠,沙苑有着其独特的地域地貌和自然条件。据史书记载,沙苑汉时就有人养畜植树,唐代置监养马,为皇家园林,林草丰富,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后因明末清初大量移民垦殖和战争,沙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骤降到0.5%,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治理和改善沙苑生态环境,园区通过承包流转了官池镇西里村无人耕种的1800亩沙荒地,决定在这片沙荒地上耕耘出“一片天”来,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家致富。园区从改善基础设施率先做起,经过努力,平沙造田1200亩,硬化道路10.5公里,新打机井42眼,铺设节水滴灌、喷灌管道20万米,铺设地埋电线15万米,并在沙地栽植各种苗木23.93万株,把沙荒地建成了真正的沙漠绿洲。通过一系列工作,使园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发展沙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 特色发展
油用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是一种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是防风固沙的首选灌木树种之一,具有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围绕沙产业发展,园区投资1200万元,发展了以凤丹为主的油用牡丹500亩,建成温室瓜果棚40个。建成了存栏650只的标准化规模种羊场1个,种羊粪尿经无害化处理后就近还田,既降低了牡丹园及瓜果棚化肥使用量和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良性循环,拓展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空间。
农旅互动 提质增效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展规模种养的同时,园区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力打造园区经济的升级版。一方面,突出油用牡丹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产融合。依托牡丹园现有的丰富资源,大力开发牡丹籽油、牡丹籽油营养粉、牡丹花蕊茶、牡丹香水、牡丹饮料、牡丹牙膏等产品,注册了“国色坊”“国花蕊”“丹香源”等商标,极大地提高了油用牡丹的附加值,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一三产融合。秉承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并重的原则,发展以花王、胡红等品种为主的观赏牡丹300余亩。进入每年4月份,牡丹园内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来园参观和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已成为大荔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同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优美环境,建成了农家餐饮园、蒙古风情园、儿童游乐园等版块。每到下午或节假日,游人如织,好不热闹,市民在此可体农耕、享游趣、品民俗、忆风情,畅游田园乡村慢生活,体味醉美乡愁,真正走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结合、农旅共强的休闲观光农业新路子。
2016年,园区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农业园区”。园区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大荔县“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示范引领项目,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和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与消费业态都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