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 张超)“这里可以让老年人缅怀,也可以供年轻人学习。”1月21日,大荔县城关镇畅家村村民闫忠林指着村委会对华商报记者说。原来该村最近在村委会内建成了一座村史馆,展示该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事要事以及村民们无偿捐赠的一些古旧器具。据悉,这座村史馆是渭南首家村史馆。
第一任村长的笔记本是“东方红”日记本
1月21日上午,华商报记者来到了大荔县城关镇畅家村。村史馆设于该村村委会内,村史馆内共分为三个展馆,分别为史料类展厅、生产类展厅以及生活类展厅。
在史料类展厅内,展示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畅家村农村建设中的大事要事、会议记录以及部分当时的宣传工具。其中有一本畅家村第一任村长畅子英的工作笔记,该工作笔记为一本“东方红”日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畅子英的日常办公以及一些政策宣传,畅子英将政策都改写成了快板进行宣传,以便让村民更快接受。另外,展厅里还有唱片机、手摇电话以及一些油印刻板。该村村主任张世平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事情要宣布,都会先使用唱片机放一段音乐。
而在生产类展厅内,则展示着村民们旧时使用的一些农耕器具和一些木匠、铁匠等使用的工具。种植小麦的耧、刨玉米的槽子、装粮食的麻袋以及木匠使用的墨线盒等物,配合着墙外的一些播种、扬场的图画,让洛河河畔的农民耕种、生产的景象跃然眼前。
一个木制童车曾带大了家里不少人
在生活类展馆内,一张织布机映入眼帘,其保存完好,只要安装就可以继续使用。其中有一块鱼鳞石枕,推测为明代所传,其石料为云南福禄石。枕头两侧高,中间低,呈现出一个元宝形状。外表层次分明似鱼鳞,因而得名。据传该石枕为畅家村曾经在外做官的人所留。
令张世平怀念的展品则是一个木制童车,这个童车为其捐献,也是其儿时曾使用过的。该童车中间设一个活动的木板,可依据孩子的大小调节车内空间,也可供孩子手扶。座位上还有一个圆孔,以便于孩子方便时不弄脏童车。张世平说,这个童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带大了家里的不少人。
“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过去。”正在参观展厅的村民闫忠林说,自己每天都会到村史馆来看看,这里可以让老年人缅怀过去,也可以让年轻人体验以前的苦日子。
“建村史馆就是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张世平说,村史馆从去年3月份筹建,村民们踊跃捐赠了自家收藏的一些古董、农具,村史馆近日得以开放,在渭南尚属首家。目前馆内共收录展品300余件,仍有部分放置不下。下一步,村里将会再建一个更为正规的展馆,展示所有展品,以供人们体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耕生活。